一、每日静修(返观归元)
每日静坐,不拘形式长短,调息归一,内观自照。
不为求异象,不为避杂念,惟心归于静,神返于本。
二、饮食有节(不贪不虐)
不为口欲所役,不使食扰心。食七分饱,饮不过度,勿贪滋味,勿虐己躯。
清淡为本,节制为道,养身即是养命,调食亦为修行。
三、起居有常(顺天合时)
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合天地节律,养阳藏阴。
不贪夜,不懒晨,起居有时,则气血自和,精神自充。
四、动中调养(适度运动)
动为养,静为藏,动静调和,方能顺达天地之炁。
非拘形式,贵在常行,身若久静则气滞,筋骨需时动之以畅其脉。
五、持戒自律(止于边界)
戒非压抑,乃护身守道;律非束缚,乃知止安身。
不轻犯嗜欲,不逾心界,自律即自由,自守即自在。
六、言语有度(慎言温言)
不妄语、不讥讽、不夸口、不争辩。
言为心声,语生福祸。慎言非缄默,温言非软弱。
七、行住有觉(日用皆修)
行觉步,坐觉身,语觉意,食觉心。
动中有观,事中有静,行住坐卧皆为修处。
八、内观省己(不失本性)
每日自省,念从何起?情为何动?是缘内心,还是因境外扰?
省己非责己,乃照见本心;觉察非求完,乃守住初心。
九、慎欲知止(止于足处)
不以欲困己,不以求扰心。得之不喜,失之不忧。
欲无穷,知止足;心无累,清静生。
十、净室简物(清则心定)
所居之地,映心之境;所近之物,染心之气。
物净则神明,室简则心定,净非弃物,简非清贫。
十一、简交慎往(交人有度)
交人以诚,不近浊伴,不拒众人,择善而行。
非闭世,乃护心;非远人,乃不扰。与静者同,心自安。
十二、阅经养慧(不执文字)
书非道,道可启于文;文非法,法可融于心。
读经不为炫知,阅典不为求名。得一言可照心,得一意足修身。
十三、戒烟禁赌(护身护心)
烟扰炁机,赌耗神识,皆非善事。
不为法禁,乃为护命。不近则清,能止则正。
十四、慎饮不醉(守神不乱)
酒不为恶,醉则失守。
烈酒扰神,久之削魄。修者不必禁饮,然应慎其量,守其神。
十五、不强度人(渡己为本)
道不在声传,亦不在劝说。
不以己道压人,不以信念邀人;不争人心,惟返自心。
不渡人,乃真渡己。
十六、顺势守道(不争不惧)
道无执而成,无争而胜。
遇事不怯,处境不躁。识势而动,不逆不逃。
不求强胜,不畏软退,随势化形,安然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