柒 · 太上道箴言

· 默认分类

一、道心篇(体悟大道,立本守一)

  1. 道无形,观于无极;心有静,通于万象。
  2. 不求道于远方,唯守此刻本心。
  3. 道不属人,亦不属神,唯属自然与流转之间。
  4. 顺其自然者,道在脚下;强为执着者,道退三尺。
  5. 静中生慧,动中养形,道不离一息之间。

二、心性篇(调御内心,明性守本)

  1. 心不染物,身自安;念不逐境,道可现。
  2. 情不必断,唯需节;欲不需灭,但使和。
  3. 人言纷纷,我心如镜;世路扰扰,吾行有度。
  4. 不悦不怒,不喜不惧,常守中和,是谓道心。

三、处世篇(顺势而行,内守外应)

  1. 勿妄争时机未至,勿妄让本心已明。
  2. 事来应之,不动声色;势起乘之,不失其道。
  3. 拒人之恶,不需言力;藏己之锋,不碍他人。
  4. 不入不义之交,不涉无谓之争。
  5. 宁守一隅清气,不羡万众浮名。

四、修行篇(日用即道,身心共养)

  1. 清食寡欲,七分自足;晨起而动,暮归而静。
  2. 一日三省,心有所归;一息三调,神有所安。
  3. 常观念之起伏,识念非我;常觉气之升降,知气乃道。
  4. 动静合一,内外无间;止语一刻,胜读千言。
  5. 每日一坐,非为神通,唯为归心。

五、顺势篇(观时而动,识势而行)

  1. 风不来,不张帆;水未至,不行舟。
  2. 待势而起,不争其早;错时妄动,必悔其后。
  3. 非不可为,唯不可妄为。
  4. 时未至,潜修内本;机既现,顺势而发。
  5. 有所为,皆基于无所执。

六、人际篇(简交、慎言、不结恶缘)

  1. 言有度,语有节,言多则道失。
  2. 见人之非,不随语而评;见己之过,不避心而照。
  3. 亲善如水,疏恶如风;无挂无碍,自得清明。
  4. 交人以诚,不求回报;护己之道,不损他人。
  5. 不负人之善意,不执人之恶言。

七、境遇篇(贫富得失,皆顺其时)

  1. 得之不喜,失之不忧;来去皆因势起。
  2. 顺境不忘谨慎,逆境不失根本。
  3. 富者不傲,贫者不馁,道无常居于物。
  4. 显时不露,隐时不卑,自处而自在。
  5. 一口饭,一席地,若心安,道亦足。

八、归元篇(归真返本,合于道体)

  1. 万事起于念,万变归于静。
  2. 身为尘器,心为灵根;外尽其用,内守其一。
  3. 非向前求生,乃向内自明。
  4. 人归于土,神归于虚,道归于寂。
  5. 不怕死,不贪生,守一心以度世。

九、守静篇(静中观照,自见真我)

  1. 静坐非逃世,乃观世之门。
  2. 声在耳外,心在息中,念止处即道始。
  3. 非要无人处方可修道,但得心净之所,即是道场。
  4. 闭眼非昏,乃明;不语非哑,乃觉。
  5. 一炷香,一席地,便是一方天地。

十、无执篇(无我、无争、无妄动)

  1. 不执道为至上,不执我为中心。
  2. 不恋过去,不拒当下,不妄想未来。
  3. 不争,不避,不依,不怨,唯顺。
  4. 行于无形,止于无声,是为太上。
  5. 无念者心广,无执者行远,无我者近道。